会员登录 -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上市公司热衷“理财”公募基金成“新宠”!

上市公司热衷“理财”公募基金成“新宠”

时间:2025-07-06 23:14:25 来源:青史留芳网 作者:知识 阅读:185次

本报记者 易妍君 广州报道

每逢年报密集披露期,理财除了过去一年的上市经营业绩,上市公司的公司公募金融资产投资情况也是市场焦点所在。

结构性存款、热衷银行理财、基金信托、成新宠基金、理财国债逆回购……长期以来,上市上市公司的公司公募理财渠道覆盖了多种类型的金融产品。这其中,热衷结构性存款一直是基金上市公司最钟爱的选项。不过,成新宠近年来,理财随着资管新规的上市落地,上市公司对基金产品的公司公募偏好正在提高。

以公募基金为例,《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2021年,上市公司认购基金专户的资金较前两年实现了较快增长;同时,截至2021年中报,上市公司持有的主动权益类产品数量已超越2020年。

借道公募基金谋收益

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早已不是新鲜事,不过,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被选购的“对象”却非一成不变。譬如,就公募基金而言,过去一段时间,上市公司做流动资金管理时,常常是以货币市场基金为主。如今,主动权益类产品也在成为部分上市公司的理财选项。

根据Wind统计数据,截至3月30日,有499家A股上市公司公布了2021年证券投资明细。其中,有8家上市公司披露了报告期内所购公募基金的情况,都以主动权益类产品、债券型产品为主。这8家上市公司的合计投资金额约为17.83亿元。

以(002546.SZ)为例,根据年报数据,截至2021年年末,该公司合计持有10只公募基金,且主要为主动权益类产品,如银华心佳两年持有期混合、嘉实新兴产业股票基金等;(002801.SZ)在报告期内持有的公募基金也达到了8只,包括前海开源新经济混合、易方达国防军工混合等3只主动权益类基金以及5只债券型基金。

同时,(002187.SZ)、(000513.SZ)、(000538.SZ)等6家上市公司也分别持有公募基金。不过这些公司持有的公募基金均以指数型或债券型基金为主。

另外,若对比2020年和2021年的基金认购情况也可以看到,2021年以来,上市公司逐渐对主动权益类基金产生了兴趣。具体而言,在Wind终端按照认购日期筛选得出,2020年,约有30家上市公司购买了公募基金旗下的产品,但普遍为货币市场基金、债券型基金以及公募旗下资产管理计划,几乎没有上市公司认购主动权益类产品;2021年,共有25家上市公司认购了公募基金旗下产品,其中,认购主动权益类产品的上市公司数量占比约为12%。

百嘉基金董事、副总经理王群航指出,上市公司的自有资金如果有闲置,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做一些投资,如购买公募基金,总体上,他们多数会以低风险和中低风险产品为主。

在王群航看来,就中国的资产管理市场总体情况来看,公募基金应该是上市公司理财的首选。他表示,“公募基金公司作为专业化的资产管理机构,是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各细分领域中的标杆,银行理财、保险资管、券商资管、私募基金、信托理财等,都在向公募基金学习。公募基金26万亿元资产规模是全国人民的信任堆积起来的。因此,公募基金非常适合上市公司重点关注、重点配置。”

3月25日,中国基金业协会公布公募基金2月份市场数据,全行业总规模首次突破26万亿元,再创历史新高。

不过,基金投资有风险,即使是机构投资者也不例外。个别上市公司由于所进行的证券投资出现亏损,甚至影响了公司的经营业绩。

2022年年初,(002177.SZ)发布了《2021年度业绩预告》。这份公告提及,业绩变动的主要原因是公司证券投资亏损和营业收入减少所致,“本报告期内预计非经常性损益对净利润的影响金额为-2900万元至-4100万元,主要是公司证券投资亏损所致。”查阅该公司2021年中报可知,报告期内持有上证50ETF、中概互联等多只指数型基金以及行业领先基金、高端制造基金等主动权益类产品。

而上述新联电子、微光股份等公司,持有的多只主动权益类产品,在报告期内的投资收益也为负数。

格上旗下金樟投资研究员蒋睿向记者指出,上市公司借由公募产品理财有可能成为一种趋势,但是选购公募基金时仍需要规避以下风险:一是与自身风险承受能力不匹配的风险,应厘清公募基金投资范围、大类资产投资比例、业绩比较基准和风险揭示,根据自身风险承受情况选择基金类型,但投资范围尽量不涉及外汇、期货、贵金属等波动较大的投资品种,以免净值大幅波动对财务数据产生较大影响;二是流动性风险,应投资于流动性好的基金,即便有封闭期,尽量控制在3~6个月;三是系统性风险,建议尽量选择重仓行业与自身主营业务相关性低的基金,定期跟踪投资环境及基金业绩情况。此外,应当控制好投资公募基金的闲置资金总额与公司净资产的比重等。

基金专户认购额大幅增长

整体上,当前上市公司理财的主流选择仍然是结构性存款,对公募基金的投资在上市公司理财资金中的占比仍然较低。

“2011年以来,上市公司利用闲置募集资金购买理财产品的现象愈发常见,银行结构性存款均具有安全性高、流动性好、风险性低等特点,因此备受上市公司喜爱。资管新规推出后,银行理财产品不再承诺保本收益,且收益率逐步降低,2021年涌现了一波上市公司购买私募产品的潮流。”蒋睿谈道。

根据Wind数据,2021年全年(数据截止2022年3月30日),上市公司认购持有的理财产品数量合计达到18449个,合计认购金额约为133970.28亿元,其中有80729.14亿元用于认购结构性存款,合计认购金额排在第二名的为银行理财产品,第三名、第四名分别为证券公司理财产品以及存款。而用于基金专户(包括公募、私募)的认购资金仅多于“逆回购”的认购资金。

不过,2021年上市公司认购基金专户的资金较前两年实现了较快增长。2019~2021年,对应的数据分别为110.04亿元、105.52亿元、126.12亿元。

同时,2022年以来,短短3个月时间里,已有近730家上市公司发布了认购理财产品的公告。这其中,570家上市公司认购结构性存款的合计金额达到108.80亿元,当之无愧为最“受宠”的理财选项。

近日,(601138.SH)斥资476亿元闲置自有资金购买理财产品的消息引发热议。3月23日,工业富联首席财务官兼董事会秘书郭俊宏在2021年度业绩报告媒体交流会上回应,全球经济正面临通货膨胀、经济周期性波动等风险,公司相关财务安排旨在提高资金使用率,对冲宏观风险。

优美利投资总经理贺金龙向记者分析,在经济增速放缓、原材料价格上涨、通胀上行的宏观环境下,反映出上市公司扩张的速度较过去有所放缓,而上市公司通过购买理财产品实现资金的保值和增值,在不影响公司周转率和主营业务开展的前提下,能够提高上市公司资金使用效率,令股东收益最大化。

在蒋睿看来,投资理财产品是上市公司主动提高自身闲置资金利用率的一种必然趋势。通常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的原因主要包括:利用募集闲置资金投资风险低、流动性好的产品增加其他业务收入,从而改善财务数据;通过投资信托、基金专户、私募基金等方式在原有的业务基础上拓宽布局其他行业等。

不过,部分上市公司的理财行为也受到市场诟病。贺金龙指出,在购买理财产品的过程中,有一些上市公司疏忽于考虑闲置资金的风险敞口评估,以及投资理财目的是保值还是获得更多超额收益,当前选择的产品流动性是否短期内适配,产品收益率出现亏损是否影响主营业务等方面问题,从而出现投资亏损,对公司业绩表现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甚至部分投资偏股型基金带来的亏损导致账面亏损。

“换句话说,若投资的专业度和风险评估能力较差,可能带来盲目性投资继而影响到公司主业。而这些亏损最终还是由投资者买单,损害二级市场投资者的利益,从这个角度出发,上市公司的投资理财需要受到规范和管理。”他进一步解释。

另一个角度上看,伴随大资管时代的到来,公募基金等资管机构,也希望在上市公司进行理财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专业机构的力量。王群航建议,上市公司投资基金时,应多与公募基金合作,并且以FOF的形式进行投资。在这个方面,很多基金公司都可以提供建议,甚至定制产品,以专户(尤其是一对一)的方式进行管理。公募FOF的一对一专户值得关注。他提到,公募FOF投资标的整体质地良好,安全性相对更高一筹,并且拥有双重叠加的专业化资产管理,双重的优中选优;而公募FOF最为独特、最重要的特点在于,其具备无与伦比的、良好的流动性。

(责任编辑:休闲)

相关内容
  • 南博会这10年:两“变”一“不变”,解码中国
  • 光伏产能扩张凶猛 资本涌入致过剩风险陡增
  • 私募基金准入标准将提高 产品初始实缴募集资金门槛成机构“最关注”
  • 打工人能回家过年了,这些产品电商销量暴增
  • 印度球迷抱怨国内世界杯直播质量差:流媒体延时严重,非常失望
  • 2023投资怎么干?申万宏源两大首席告诉你!
  • 张盈华:灵活就业者如何养老?关于养老金三支柱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 谷歌1.15亿美元反垄断上诉案被印度法院驳回:先支付10%罚款
推荐内容
  • 美团午后小幅跳水,由涨转跌,腾讯大股东考虑出售掉腾讯派发的股份
  • 2022,图文回顾江苏省资本市场这一年
  • 孟晓苏回应“鼓励居民拿1/3存款买房”:不是逼低收入家庭购房
  • 冰火两重天!两家信托公司2022年经营数据出炉
  • 年内916家A股公司回购股份 超七成为民企
  • 中国支付公司分蛋科技(FDAN.US)申请在美上市 拟筹资至多1800万美元